“斗指乾,为立冬,冬者,终也,万物皆收藏也”。
11月7日为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冬。
立冬,代表着冬季的来临,也是万物收藏的开始。
自此,自然界的阳气开始闭蓄,万物趋于休止、保持养精蓄锐的状态。
《黄帝内经》有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意思是:人体的阳气就好比太阳对于大自然一样重要,阳气运行于体表才能抵御外邪。
“冬三月者为封藏”,在冬季将阳气收藏得越深,来年的春季,阳气便能更加的生机勃发。如同植物一样,只有根茎向下扎得越深越广,枝叶才能向上生长得越发茂盛。
因此,冬季将阳气藏好,身体才能保持健康活力。
我院中西医结合皮肤科一直坚持中西医并重,秉承守正创新,发展中医特色,在“治未病”、提升亚健康的服务能力方面亦积极发挥专科特色和优势。
那冬季如何“收藏阳气”,让我们的皮肤更加健康呢?
中西医结合皮肤科孟凡琪医生建议可从日常生活起居和理疗保健方面做起:
一、生活起居
1.早睡晚起,内收思绪
冬季昼短夜长,根据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我们应顺应自然界的变化,适当增加睡眠时间,修养心神,避免思虑过多。
尽量在23点之前入睡,在天亮之后晨起。
2.适当减少运动与汗出
运动会发散阳气,故冬季宜减少运动。
可以在一日的上午、中午做一些温和的运动,如散步、八段锦、太极拳等。
尽量避免日落之后进行剧烈运动及大量汗出,以致阳气外散。
3.科学“冬令进补”
民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中医讲究的是“虚则补之”,认为恰当的进补才对身体有益。
盲目进补,可能适得其反:如平和体质可适当的平补,却不能过量;患有感冒、发热等外感病证之时不宜进补;脾胃虚弱的人需戒滋腻厚味等等。
4.保暖更要防“湿”
南方的初冬一般不会很冷,但岭南地区湿气较重。故在避寒保暖的同时,还应注意防潮,以防寒湿入侵。
可多饮些温热的白开水,以促进体内寒气的排出,睡前也可以用艾叶泡脚,有助于温阳祛湿。
二、理疗保健
传统疗法讲究“补泻有度”,遵循“泻其有余,补其不足”的原则。
所以说,做理疗要选对才重要!小编为您介绍三项南皮中医特色的保健疗法!
1.对于健康或亚健康人群,遵循冬季“收藏阳气”的原则,我们推荐“艾灸”作为日常保健的主要疗法。
对于患病日久,脾肾阳虚、寒湿内生的患者,艾灸也可以温阳化湿,有助于疾病的恢复。
艾灸可以选择在神阙穴、关元穴、八髎穴,分别在腹部脐下和腰骶部。这些穴位不仅可以温补阳气,同时处于人体的下半部分,可以收藏阳气,且不易上火。
2.对于湿热、血瘀体质的人群,或表现为皮肤瘙痒、皮疹肥厚,伴有局部刺痛,舌苔厚腻、大便粘腻等症状的皮肤疾病患者,可以选择“游走罐、刺络拔罐”疗法。
游走罐、刺络拔罐通过选取背部膀胱经、督脉进行,并对相应穴位刺络拔罐,可以泻去已形成的瘀血、湿热,减轻皮肤瘙痒等症状,达到改善体质的作用。
3.对于气虚气滞体质的人群,或表现为肌肤干燥,面色或白或发黄,时有胃胀胃痛、肠鸣便溏、失眠多梦等症状的皮肤疾病患者,可以选择“耳针综合”治疗。
通过对耳部相应区域按摩、相应穴位如神门、心、枕、脾、胃等区域贴敷中药,起到行气补气、安神助眠、调节脾胃功能的效果。
(以上疗法须经医师诊断疾病、辨识体质后制定方案,由专科医护人员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