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85年的一天,河南具茨山的山脚下,一处被绿水包围着的茅舍旁,伫立着一位头发斑白,形容枯槁的中年男子。他应该是在这里呆立了许久,终于,他叹了一口气,慢慢地将自己的身体挪向了水边。是的,他的确是在“挪动”着自己的身体,因为这个时候的他,一只手臂已经变形,在宽大的衣袖里像一截枯树枝般翻卷着。而他的两只脚,早就腐烂断残。他的每一步都如同在刀尖上行走。他的身后偏远处,零星地站着几个人,这几个人里有他的兄长,也有他的几位至交好友,他们大都紧咬双唇忍泣望着向前移动着的他。他艰难地来到水岸边,又一次停顿下来。如果我们将眼睛停留在他的脸上,就会发现他的面部已经遭受了毁容:眼睛半盲、眉毛脱落、鼻子塌陷。大概此刻只有清风不嫌弃他的丑陋,还在温柔地揉抚着他的双颊,就像记忆里母亲的那双柔荑。他不禁又回想起自己这一生曾经经历过的辉煌。十多岁时就被收入两位恩师曹宪、王义方的门下,听他们讲授《三苍》、《尔雅》以及各类经史书籍。年少成名时就因为博学和擅长撰文被邓王李元裕收入帐下。李元裕多次向别人推荐自己:“他就是我的司马相如。”可那个时期自己有多么风光,现在的自己就有多么痛苦。他自嘲似地苦笑了一声。身后,兄长终究还是没有忍住,向前一步,对着他的背影说道:“要不然,我们还是等等吧,不是已经坚持了十年吗?”他并没有回过头去,两颗泪珠悄然从眼角滑落。兄长连和他对视的勇气都没有,此时何苦又出言挽留自己?他抬起那只还算完好的右手向后挥了挥,说道:“不了,我的行程早就预定好了。”随后他用嘶哑的嗓音大声地吟唱着:“岁将暮兮欢不再,时已晚兮忧来多。东郊绝此麒麟笔,西山秘此凤凰柯。死去死去今如此,生兮生兮奈汝何。岁去忧来兮东流水,地久天长兮人共死。明镜羞窥兮向十年,骏马停驱兮几千里。麟兮凤兮,自古吞恨无已。茨山有薇兮颍水有漪,夷为柏兮秋有实。叔为柳兮春向飞。倏尔而笑,泛沧浪兮不归。”悲怆的吟诵声戛然而止,接替它的是一声“扑通”的入水声,短暂而又仓促。跳水者就是被后世之人誉为“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这位“愿作鸳鸯不羡仙”的伟大诗人,最终选择颖河之水来安放自己早已被病魔折磨得惨破不堪的身体。摧残了初唐这位大诗人的身体和意志,并将他从巅峰状态上拉下马来的疾病就是“大风癞疾”,在中国的史料中,它常常被称为“恶疾”、“疠风”或者“癞大风”。这种病也就是我们今人说的麻风病,不过在医学界,它的学名叫“汉森氏病”。
麻风病可追溯的历史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据专家研究,埃及古老的纸莎草医学文献《埃伯斯伯比书》中,就出现了麻风病的最早记录。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也有记载:“疠者,有荣气热胕,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或名曰寒热。”这段文字描述的就是麻风病的症状。在19世纪以前,西方学者认为此病为遗传性疾病。公元1873年,挪威医生阿姆斯特朗·汉森第一次在显微镜下发现了麻风分枝杆菌,他的发现表明麻风病是一种特定微生物引发的传染病。
麻风病是由麻风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感染,主要侵犯皮肤、黏膜和周围神经,如果治疗不及时,患者会永久性残疾,这种残疾包括手脚麻痹,手指、脚趾变形和侵蚀、角膜溃疡、失明、眉毛脱落和鼻子畸形等。纵观其历史,麻风病带给我们人类的一直是恐惧和误解。麻风病虽然是由细菌引起的,但是它并不具备很强的传染性。麻风病确切的传播机制目前仍然是一个有争议性的话题,但是大多数科学家认为这种疾病是通过密切接触或者飞沫传播的。健康人接触有传染性的患者用过的衣物、被褥、手巾、食具等也可能传染,但可能性较小。麻风杆菌繁殖非常缓慢,该病平均潜伏期(从感染到出现第一症状的时间)较长,可为5~10年,甚至可能长达20年不发病。麻风杆菌进入人体后是否发病以及发病后的过程和表现,主要取决于被感染者的抵抗力,也就是机体的免疫状态。由于麻风分枝杆菌致病力不强,多数健康人对其具有特异性免疫力,在麻风杆菌侵入后迅速建立有效的免疫反应而不发病,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对麻风杆菌易感。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可以预防麻风病。最佳的预防措施是通过早期筛查,及时发现病人,并予以联合化疗。当密切接触未经治疗的、处于传染期的患者时,应佩戴口罩、勤洗手,注意个人卫生,加强营养,提高机体抵抗力等减少患麻风病的危险。目前我国对麻风病的诊断和治疗实行免费政策,患者可以居家接受全程免费的“联合化疗”, 治疗期间能正常生活,可以边治疗、边工作、边学习。多菌型病人联合化疗12-24个月,少菌型病人联合化疗6个月就可以完成治疗。